也谈“讲解员大赛”的积极意义
来源: 吉林科技馆
更新时间:2018-04-25
3月6日至8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举办了2018年杭州市星级讲解员大赛。转眼间,这项赛事在杭州已走过十年。 每年大赛前后,都有各类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报道,笔者也在朋友圈转发相关讯息,吸引了不少同行的关注。在大片加油、鼓励声中,也有质疑比赛意义的评论,认为大赛更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演出”,无法考察讲解员的业务水平。作为讲解界的一名新人,笔者多次参加比赛,也认真思考过这一问题——舞台竞技,能否考察一名讲解员的真实业务水平。 舞台上,各选手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主题,通过语言、体态引导,讲述文物故事,一气呵成,为赛场留下荡气回肠之感。客观说来,限时竞赛确实无法全面反映选手的业务能力。碍于篇幅,短短几分钟,很难看出讲解员对讲述对象的掌握深度以及讲解员知识的广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判断讲解员的业务水平差异。 首先,口语与体态语是讲解员传播知识的基本媒介,语速、语调、语音、适当的肢体语言,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组成元素,它牵动着观众对讲述对象的关注度。这项技能水平究竟是初出茅庐,还是炉火纯青,取决于平日的积累。因此,口语和体态语的掌握程度,不分展厅与舞台,在业内专家评委眼里,几分钟时间,足以判出孰高孰低。其次,大赛能反映各讲解员在平日工作中的“用心程度”。博物馆展线虽不轻易改变,但讲解员却可通过自身学习,不断扩展新知识,埋设适当伏笔,增加观众愉悦的观展体验。这些技能,在讲解大赛中,则可表现于讲解稿的结构编排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大赛是否让观众获取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又如何,如果能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深入了解展品信息,那么,举办“讲解员大赛”的意义,无疑是积极的。 各地组织此类大赛,最终目的旨在鞭策、鼓励讲解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我,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在此之余,也可通过这项竞赛,评定级别,发放补贴,增加大多数讲解员微薄的收入。因此,当我们评论此类赛事时,不能忽视这个举办大赛的初衷。 十年前,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举办第一届大赛,以自备讲解为主,考评内容相对单调。如今,这项大赛增加了笔试、初赛、复赛多个环节,整个流程历时两月之久,考评内容囊括了“中国历史常识”“杭州历史文化知识”“杭州市文保点考察”等,考评方式包括了“笔试答题”“自备讲解”“随机抽题讲解”“评委现场问答”等,邀请业内泰斗把关,把讲解员的综合能力最大化地展示在竞赛中,同时引导讲解员朝着专家、观众的方向去努力。经过多年实践,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打造的“赛制”体系,已较为完善。这种激烈竞技的背后是对杭州讲解员队伍业务能力的拔高培养。 讲解员是博物馆的第一窗口,也是实现博物馆功能的排头兵。对讲解员考评的机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此背景下,“讲解员大赛”不失为一种相对客观的考评方法。期盼各方建言献策,打造出更全面、科学的评定体系 作者:王祺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