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唤起中国孩子的科学梦想
来源: 吉林科技馆
更新时间:2017-05-08
日前,在天津某航模主题展上,辅导员耐心为孩子们讲解飞机飞行的科学原理。
孩子们去哪儿了?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科学向未来】
国际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评估(PISA)结果显示,中国的中学生期望将来进入科学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的比例仅为16.8%,明显低于美国的比例(38%),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比例(24.5%)。如何让中学生爱上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再分析,试图了解我国中小学生为何对科学职业失去兴趣,找出问题根源、寻求解决办法。
1、科学家职业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高
调查询问了青少年未来愿意从事的职业,并提供了11类常见职业(包括“工人”“农民”“政府官员”“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军人/警察”“记者、律师、作家等”“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以及“经理或老板”)供选择,结果仅有7.3%的青少年表示将来愿意当科学家,仅高于想当工程师(6.2%)、政府官员(4.5%)、农民(0.6%)和工人(0.5%)的比例,排在11种职业中的第7位。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经理或老板(14.8%)、军人或警察(13.4%)以及教师(9.6%)和医生(9.5%)是他们较为向往的职业。
青少年中想当科学家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降低,小学生(五年级)中想当科学家的比例是12%,而到了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阶段则减少为6%和4.5%。从性别来看,女生想当科学家的比例(3%)显著低于男生(11.5%),其中初中和高中女生想当科学家的比例分别只有1.5%和1.9%。
2、与科学家接触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对科学职业的从业兴趣
在试图寻找影响青少年从事科学职业意愿的因素时,我们注意到,青少年与科学家的人际接触能显著地提升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同时也明显提升了他们从事科学技术职业的意愿。
数据显示,在那些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科学家的青少年中,表示对科学感兴趣的比例高达88%,而在那些不认识科学家的青少年中,表示对科学感兴趣的比例为77.3%。接触过科学家的青少年中,将来想当科学家的比例为15.6%,而未接触过科学家的青少年的相应比例只有6.8%。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们正处于一个日趋“虚拟化”的时代,但如果孩子们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机会与科学家直接对话,甚至只是聆听一次讲座,都足以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从事科学职业意愿的种子。
遗憾的是,青少年中有机会与科学家直接交往的人的比例太低,小学仅有4.8%,初中和高中也分别只有6.6%和7.7%。对那些来自偏远农村地区和较低社会地位家庭的青少年来说,接触科学家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农村地区青少年认识科学家的比例仅有3.2%,而城镇青少年的相应比例为9.9%。家庭收入位于最高20%的家庭中的青少年有11.4%的人认识科学家,而家庭收入最低20%的家庭中的青少年认识科学家的比例仅为3.5%。
3、多方面原因导致青少年和科学家接触较少
当前的学校教育和科普工作通常“见物不见人”,比较重视科学知识的讲授、科学技术及产品的普及和宣传,忽视向青少年介绍科学家群体的相关信息,尤其忽视人际交流在科学教育和科普中的重要性,无法为青少年提供在现实生活中与科学家直接接触的机会。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已有所重视,在科普活动中开始注意加强科学家、工程师与青少年的直接互动,开展了诸如“万名‘科学使者’进校园(社区)”“科普教育基地进课程”和“流动科技馆进基层”等活动。但这些活动一是持续时间比较短,通常不足月余;二是覆盖范围窄,仅在几个省市地区开展,更多情况下主要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既有科普活动还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困难家庭的青少年的需求。
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多数科研人员自身的科研工作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走进校园与青少年直接交流。我国当前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科普工作的价值,降低了科学家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另外,科学家缺乏与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沟通的技能,不擅长深入浅出地为青少年讲解科学发现,也阻碍了科学家与青少年的直接交流和互动。
4、多管齐下,引导青少年进入科学研究殿堂
为了提高青少年对科学职业的从业意愿,我们建议大力发动科学家进校园,同时为青少年“走进科学实验室”提供更多机会,促进科学家与青少年的直接接触和互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建议科技和教育管理部门尝试建立“科普休假”制度。鉴于青少年有了解科学和科学家的需求,而很多科研人员有增加休假时间、释放工作压力的需求,我们建议科技和教育管理部门设立“科普休假”制度,要求科研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每隔一定年限(如一年或两年),抽出一定时间(如一周或一个月)走入中小学校园,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校园,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增进青少年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了解。“科普休假”所需经费由财政提供专项经费,或在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中设立专门支出,大学和科研机构可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时间和频率纳入绩效评价体系。
其次建议丰富我国的“科普宣传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使之变成科技成果展示与科学家魅力展示的双平台。在“科普宣传周”活动中,为青少年介绍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的科学家群体,注意展示青年科学家群体的科学成果;在科普活动中强化科学家与青少年的互动活动,让科学家为青少年介绍科研发现和成果,利用科学家的个人魅力吸引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最后,建议为青少年开放更多科技资源。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实验室应更大范围地向青少年开放,为青少年“走进科学实验室”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实地观察科学家的科研活动过程,与科学家互动交流,增加青少年对科学活动和科学职业的实际认识。